查看原文
其他

了不得,看毕节这里如何解这道难题!

云上毕节 2022-03-30

在基层,转变群众思想,摒弃落后生产方式,是大多数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难题。



大方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和手段,以产业促增收,以增收助脱贫,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系列报道《基层的智慧》今天播出第3集《产业就是“王道”》。



刚下过雨,吴香贵的采摘队伍就出发了。现在,正是采摘冬荪的好时机。



眼前这片冬荪基地就是曾经担任过大方县对江镇元宝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吴香贵领着村民一手打造的。



大方县对江镇元宝村冬荪种植基地负责人 吴香贵:种一季就可以采收三季,今年是扩种的第二年,长势非常好,单价特别好,一斤干冬荪就可以卖三百多元。


去年的一季冬荪,吴香贵挣了好几万,今年吴香贵把村里闲着的村民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收编”进了采收队伍。



大方县对江镇元宝村  村民吴香俊:

九月十多号开始采,到十月二十多号大约开我两千多元的工资,一天要采六七箩。

冬荪种植在大方县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



过去,冬荪不过是村民在山间林下顺手带回的“一碟小菜”,而现在,已经掌握了仿野生种植技术的吴香贵和村民们,把冬荪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0多亩。


“能人效应”将元宝村的密林高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如今,大方县冬荪种植已经扩展到8700亩,既有散户种植,也有企业投入经营,覆盖贫困村28个,带动贫困户1165户3745人。


选准产业,还得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才能将山里的“宝贝”换回白花花的“银子”。



在大方县三元民族乡,成立不到两年的平台公司,不但统筹了乡里的大棚蔬菜、辣椒基地、小龙虾、鲈鱼养殖等产业,还打通了四川、重庆、贵阳等地的销售渠道。 



去年平台公司的西红柿种植换来了100多万元的利润,不但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还树立了平台公司良好的形象。



公司负责人许明月也成为了群众发展产业的“风向标”。许明月种什么群众就跟着种什么,大伙儿表示只有跟着他走胆子才大一点。


大方县三元民族乡财政分局局长 平台公司负责人 许明月:这一片,我们是依托这个山洞,公司正在准备打造一个溶洞酒店,计划分流游客,百里杜鹃每天几十万的人流量,哪怕分个几百人过来,都是很好的。


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在脱贫攻坚中攻坚克难,大方县广大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树立了基层干部的新形象,并全力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在羊场镇白花前胡种植基地,羊场社区第一书记李武平趁着村民午饭的间歇,坐在边沟上跟大家拉起了家常。


大方县羊场镇羊场社区 第一书记 李武平:我们大家都在想,这个苞谷种下来可能能拿点给猪吃,时不时自己也可以吃点,但实际你把它折算成钱,你就是亏本的。



2018年,李武平来到羊场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到2019年羊场社区种下了白花前胡1000亩,产值600万元,覆盖121户贫困户442人。



此外,羊场社区还种植连片中药材1200亩,辣椒500亩,黄竹草1200亩,并发展养殖业,全面解决了羊场社区贫困农户产业全覆盖。


大方县羊场镇羊场社区  第一书记  李武平:相比于我们传统的农业来说,特色种植的产值永远高于我们的传统农业,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的就是产业才是王道。


今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18个县(区、市)退出贫困县序列,大方县位列其中,能够顺利摘掉“穷帽子”,产业调整功不可没。


抓产业,鼓起群众的“钱袋子”;以增收,换取村民的信任度;用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靠实干,摘掉县里的“穷帽子”。



大方县广大基层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方式,不但助推了脱贫攻坚,也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夯实了基础。




记者:王应军  余健  程帅  蔡林伦  李新春 大方台 

编辑:吴芳

编审:程帅 李雪梅
监制:叶光良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